读 - 《人人都能用英语》

缺乏耐心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也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未能矫正的习惯。

Posted by Xuan on August 12, 2020

以下是阅读作者李笑来《人人都能用英语》一书时的摘抄整理,看原作可移步作者github阅读。

Chapter0

1.在运行程序之前,要反复浏览代码,在脑子里进行预演;而不是写完程序直接运行,出错了再说。这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

2.真正理解概率统计常识的人,是绝对不会去买彩票的 …… 因为买彩票这种行为在他们眼里相当于不尊重自己的智商和已学过的知识。

啥统计学知识?极小概率事件等于不可能么?

3.人们只愿传播 自己相信的知识──哪怕那所谓的知识根本就是错的。重要的不是对错,重要的是感觉。尽管 “觉得正确” 和 “正确” 相差可能十万八千里,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是一回事儿,起码,他们情愿那就是一回事儿。所以,容易传递的是那些 “很自然地就令人相信(感觉)是正确的”,而不是 “事实上正确的” 事情。

Chapter1 起点

1.这就好像总是有一小部分人会真正明白:1 和 99 之间的差别再大,也不如 0 和 1 之间的差别大。

2.事实上,“我也行” 这三个字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最现实最有效的动力

3.有科学家证明:

  • 大脑是可塑的;
  • 并且它自始至终都是可塑的;
  • 甚至它还会重新组织自己(Reorganizing),通过恰当的训练,它能用另外一个区域习得已被毁坏区域的能力……

4.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了这个现象,为这类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做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那件事情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此事最终真的会发生。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儿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却竟然可以无中生有。 但也不是不能解释清楚:也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 “恐惧情绪” 心理有关。 相对来看,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 —— 尽管有的时候事与愿违。事实上,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5.”学” 这个字很可能实际上是很多人语言习得路上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人们往往对 “学” 这个字充满了敬畏,甚至常常是不必要的敬畏。而事实上,无论哪一种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够真正习得.

6.“All animals are born equal.” –> “All animals are born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这大概是最能共鸣读过《Animal Farm》的一句话了。

7.口语之所以难以习得,是因为它本身属于输出,所以,一定要比输入难度高很多。有效的输出,不仅需要有效的输入,还需要有效的处理(思考),这样来看,练就流利的口语比练就流利的阅读难上八倍都不止……

输出比输入难很多!但必须有大量的输入才有输出的可能。

Chapter2 口语

0.习得口语的方法: 把自己想说的先写下来,然后不断练、不断改

综下所述,我说主张的口语习得方法不过是 “把自己想说的先写下来,然后不断练、不断改” 而已

1.我以前总以为学生的问题是 “不知道怎么说”(HOW)──我曾以为我自己的问题也是如此;现在我认为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更重要的是他们 “没什么话可说”(WHAT)。后来我就养成了习惯,不再指望自己能够脱口而出,而是希望自己有备无患

2.在国内,卖得最好的口语教材,实际上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业教材,作者是北外教授吴桢福老师:一共三本,《英语初级口语》、《英语中级口语》、《英语高级口语》,多年来多次再版,印数均超过 100 万本。如果读者有机会,不妨去书店翻翻这套教材──你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课文话题,实际上也许都是从 TOEFL 作文题脱胎而来的。

3.请允许我重复一遍:你的问题也许不在于你不会说,而在于你没什么话可说

4.以下是书中的一个例子:

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人的内涵会慢慢积累出巨大的差异,于是,人们之间各自 “想要说的话” 都大不相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在真实的对话场景里,除非必要,人们往往回避 “重复别人的话”。既然别人已经说过,自己又何必再啰嗦?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也会衍生出独特之处,乃至于即便用同样的开场白,几句话过后,就会蔓延到与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方向。

As people getting older, their knowledge is also increasing (hopefully). Therefore, what people want to say varies drastically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Furthermore, in real conversations, people always avoid repeating others whenever necessary. Why waste time and energy to produce nothing?

Meanwhile, everyone is becoming even more distinctive,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inking. Therefore, a talk might well begin with mundane greetings, but is bound to crawl into a unique and unexpected direction after several exchanges.

5.掌握另外一种语言(外语),真正的难点在于掌握它与已习得语言(母语)的不重合之处。直观的一一对应,其实没什么难度:“苹果”,对应着 “apple”;“那是一本书” 对应着 “That’s a book”;“这是什么?” 对应着 “What’s this?”

主动积累这样不直观的对应

具体的操作方法 (目标:收集这类 “不直观对应” )
  • 中文记录日常所需的表达

准备一个笔记本,随身携带。每天花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中文记录下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每天再多花点时间把那些你要说的话用英文表达出来,并记录下来。找个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记录下来,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翻译成英文。记录下来有很多好处,起码,可以让自己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说过的话,避免自己的表达实际上是思维混乱的产物。

没多久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你必须表达的话并不多……;这些内容中的绝大多数其实你完全有能力用英文表达(最多查查词典就可以了)。 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记录的习惯无比重要 这是最重要的建议:在记录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之时,要尽量避免任何修辞。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修辞是几乎无法翻译的。

  • 整理对应的英文表达

也可以建一个专用的 Excel 表格是最方便的解决方案:表格只有两栏:中文、English,然后随时增补。

6.一些地道表达的例子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我从未想过……
你竟然跟我这么说话!
就知道你有这本事!
(这)听着耳熟吧?
我想不起来那名字了……
If my memory serves, ...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
Are we really having this conversation?
Always knew you had it in you!
Does it ring a bell to you?
That name escapes me ...

7.所有需要靠积累才能获得的东西都很难,只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积累的重要与意义。知易行难。

8.无论你想说什么,都最好提前写下来。从未了解提前准备的重要,也因此做任何事情从来都只靠 “临场发挥” —— 殊不知,“临场发挥” 是那些提前充分准备的人才可能有的能力。

9.

曾经一度,我很自卑。因为总是觉得自己使吃奶的劲却也不如别人随随便便做得好。所幸的是,我自己在某些方面也会被别人觉得 “很轻松就做得很好”。反观这些方面,我就明白都是一样的:你努力的时候别人看不到而已。你做得不好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关注你。等你做好了,他们只看到了结果。再后来,听了钟道隆先生一段话:

有的人只看到我现在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这个结果,不了解这个结果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达到的。……其实别人说我聪明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吗?为什么我不顺着说下去:“是呀!对我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空的时候听听录音带,写一写,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从而使别人更认为自己确实是够聪明的呢?因为事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一位看了我《慢速英语入门》初槁的人对我说:“你不应该把自学英语的实际困难如实地写出来,而应该把它说得容易一些,这样读者才有信心来学”。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要如实地把自学的困难说够,以便使读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实,“你真努力”才应该是最好的夸奖。

10.产生深刻记忆的最有效手段无非两种:重复、惊讶

11.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所犯的错误大部分是两种错误,单复数问题,以及时态问题 —— 因为中文的名词是不分单复数的,中文的动词是没有时态的。这两个错误剔除掉之后,相当于解决了大多数的问题。

几乎所有人最常犯的错误:

单词拼写错误:未按照单词的正确拼写方式书写单词,但不包括由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差异所带来的单词拼写差异。
名词单复数形式错误:错误地使用了名词的数,包括:使用了不可数名词的 “复数” 形式,使用了集合名词的 “复数” 形式,在应该使用复数的地方使用了单数名词(或反之)等。
单数可数名词未受限定:句子中出现的单数可数名词之前没有使用限定词,包括冠词、不定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或代词所有格、数词与某些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
词性错误:在选择词汇的过程中忽略了英文词性的特性,仅按照含义来使用词汇,从而发生了词性使用错误的现象。
修饰关系错误:违反了词汇修饰的规则,采用了不恰当的修饰关系。包括用* 形容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修饰形容词,副词修饰名词等。
搭配错误:句子中出现了不合适的词汇修饰、限制、说明现象,或者错误地使用了固有的词汇搭配形式。
词序错误:未使用正确的、符合习惯的表述语序来对内容进行陈述。其中包括修饰词顺序错误,该倒装时没有倒装等。
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错误地使用了现在分词、过去分词、或动词的不定式。其中包括: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误用:作者没有保证逻辑主语与分词的一致性,即当逻辑主语发出动作时使用了过去分词,而在承受动作或状态时使用了现在分词。
不定式与动名词误用:动名词表达的是 “状态,性质,心境,抽象,经常性,已发生的”;不定式表达的是 “目的,结果,原因,具体,一次性,将发生的”。
介词误用:错误地使用了介词。
连词误用:错误地使用了连词。
关系代词误用:在定语从句中错误地使用了关系代词。
冠词误用:没有分清楚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区别,或对两个不定冠词的用法不清楚而错误的使用了冠词。
代词误用或指代不明:作者使用的代词的数或者性与名词不匹配,或者读者无法直接判断作者使用的代词所指代的对象。
句子不完整:句子中某成分,尤其是构成句子的主干成分残缺。
主谓不一致: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在 “数” 上不满足一致关系。
违反主句专一原则:当一个句子由多个分句组成非简单句时,作者没有确保有且仅有一个主句,即所有从句必须有连词、关系代词或者分号等引导或隔离,但必须保证有唯一的主句。犯此类错误的句子叫做 “流水句(run-on sentences)” 或 “逗号拼凑句(comma splice)”。
比较句错误:包括作者在比较句中的比较主体不一致,即在一个比较句中,作者所引入的两个比较对象不具备同样的本质和属性,即 “不可比”,或比较级使用错误等。
并列主体不一致:在并列成分中,作者没有做到并列双方在结构、功能、性质方面完全对等。
时态错误:句子谓语动词所使用的时态与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环境不一致。
语态错误:句子谓语动词所使用的语态(主动/被动)与主语不一致。
语气错误:句子没有根据上下文采用正确的实语气或虚拟语气。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当审稿人的时候,死活找不到paper里的语法错误。要是早多读书,读到这些再找错不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12.关于文化差异,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其次需要的是理解。

13.有几本书,建议所有想获得正确思考能力,进而表达清晰的人阅读。

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4th edition, by Diane F. Halpern
Thinking and Deciding, 4th edition, by Jonathan Baron
Argumentatio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 by Zarefsky David (Audiobook)
Craft of Research, by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Good Reasoning Matters!: 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 3rd edition, by Leo A. Groarke, Christopher W. Tindale
另外,还有三本关于文风(Style)的书籍也一定要看:

A Plain English Handbook (1998), from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Prefaced by Warren E. Buffett (http://www.plainlanguage.gov)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by Stephen King (with audiobook)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 by Joseph M. Williams
另外,还有一个 TTC (The Teaching Company)的视频教程,是我所见过最好的写作课程:

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想到最初阅读还有不懂读啥的顾虑,根本就是想多了。每一本言之有物的书都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也是作者很多阅读输入积累的体现。其中作者分享的阅读或提及的书目,自然很很棒的备读列表。就像看论文,你总能在reference里找到下一篇需要看的。

14.几乎所有真正有效的学习手段都是简单、廉价、往往并不直接但却真正有效的。复述,就是这样的有效手段

Chapter 3 语音

1.而语言使用,本质上以沟通为目的。要知道仅仅发音准,并不意味着说就肯定可以有效沟通。有效沟通还需要用词、文法、逻辑、内容等等更多因素,而后面提到的所有这些因素,无一不比 “标准发音” 更重要。

我自己在与local buddy进行口语练习的时候,被告知重音(Stress)在表达时候比想象中更重要! Paul Meier的不同口音教学

2.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

3.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 “改建” 或者 “重建” 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我们必须重新习得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因为我们很难说清自己分辨不清楚的语音。去报各种各样的口语培训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零成本的 —— 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

4.听常速,而非慢速英语。真正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负责听觉的那部分大脑长期持续接受足够多的英语语音刺激

5.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一样,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是为了迅速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在此之后,想要获得进步,“听得懂” 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只有听得懂才可以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前提

6.大脑必须要有这样的过滤器,能够将输入的同一语音的不同变体归为一类 —— 只有这样才能不出差错地处理语音输入。所以,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觉输入量之时,要涉猎不同的音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调,甚至不同的口音才对。这个意义上来看,广播剧要比课本录音强出不知道多少倍,因为有好多个人在说话,而非从头至尾只有一个 “标准” 声音。推荐的是CNN的广播

7.有一个小技巧,听英语音频的时候不要两只耳朵全都戴上耳机 —— 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因为自然语音输入和耳机输入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听到的语言语音从来都不是 “单独” 的 —— 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音。戴着耳机的时候却基本上就只有 “纯粹的语音” 了,这对我们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来说并不是好事。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经常换着耳朵听,不至于损伤耳朵。

8.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至少要坚持六个月,我个人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要低于四个小时 —— 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 “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听不懂都不太容易。当然,即便是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识地渐渐提高文本难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读。这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觉没什么进步,但是,这种 “感觉” 是不靠谱的 —— 事实上,我们的感觉几乎总是极不靠谱。看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

试试每天1小时?

9.人们在学习外语发音的时候,大多都不自觉地把短期目标设得太高,最终导致必然遭遇不可想象的挫折感,只因为给自己设了个根本达不到的目标。

10.听外语的时候,其实并不是 “因为人家说得太快所以我才听不懂”,而是 “因为我听不懂所以才觉得人家说得太快”。

11.元音该长的就要长,而双元音要尽量饱满。

12.英文与中文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地方就是中文的基本单位是 “字”,一个声母加上一个韵母,即,每个字都有且只有一个音节;英文的基本单位是 “词”,可能是一个音节,也可能是多个音节。与中文的 “词” 对应的是英文的 “词组”。

13.由于英文中有很多词汇是多音节构成的(刚才那个 “pneu” 打头的词汇总计有 18 个音节!),所以,英文的音节就有重音和非重音之分。为了把一个落在重音上的音节读成重音,其实有个特别重要的细节需要注意,就是在重音音节之前要有一个停顿 —— 可能是很短促的,也可以是很夸张的。而这个停顿的存在,将使其后重音清楚地读出成为可能。

可以多拿几个单词练练,比如:un|fortunately、im|portant、under|stand、edu|cation,par|ticular,fi|nancial…… 原来独对重音的技巧在于停顿啊!

14.最先需要养成的习惯是该停顿的地方就要停顿。

15.我很少(我猜别人也一样)遇到那些做得很好的人嘲笑别人做得不好。因为那些真正做到极致的人都确实知道走到那一步究竟有多难。梅兰芳先生在教学生的时候惊人地耐心;当学生做错的时候,梅先生只是说,“做好很难的……”。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16.一般来说,国内的大学生大多可能会读错以下五个单词中的至少三个:“cellist”、 “facade”、“heir”、“niche”、“specific”。我自己当初就全部读错。

ˈCHeləst 大提琴手;fəˈsäd 正面;er 继承人;niCH ;spəˈsifik

17.我们习得母语的时候可是在已经基本获得了基本完善的发音能力之后才开始(有能力)学拼音! 所以说,某种意义上,音标学习确实是一个难关。但是,一旦把机理弄清楚,就可以想出正确的方式去 “轻松掌握” 音标。首先,不要急于求成;其次,要通过大量反复运用去掌握音标;再次,运用大量的朗读训练使自己不知不觉地跨过语音养成的最初障碍。我个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语音达到正常水准(或者接近正常)之后,才算是具备轻松掌握音标的基础能力。而一旦习得音标的基础之后,就要时时应用,直到像了解汉语拼音一样了解英语音标。

18.反复跟读。[托福听力](http://toefl.xdf.cn/bj/ziliao/listening/201207/108000714.html) 对照着音标表,抄写每一个例词的音标,反复若干遍(最好 7 遍以上)。 抄下例词表,而后默写相应音标,而后检查(至少两遍)。 以后每查一个单词,都要把音标标记在原文边上。 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英文的拼读规则。忽略拼读规则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失败的人犯下的错误。他们宁可去学好像更有短效、或者感觉更加 “高级” 的 “词根词缀”,也不去学最基本的,并且一生都用得到的拼读规则

抄写音标的小技巧

比如,查到 “façade” 这个单词之后,不一定非要把音标完整地抄写为[fə’sɑːd] ,其实,只需要在 “ç” 这个字母上标记/s/,在第二个 “a” 字母上标记/ɑː/,而后再在/s/之前加上重音符号。反正,字母 “f” 只能读成/f/,字母 “d” 只能读成 /d/,最后一个字母 “e” 不发音,这是绝大多数英文单词的规则。再比如,查 “resumé” 之后,最重要的可能是在最后一个 “e” 字母上面标记带有重音符号的 /’ei/就行。而那些完全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其实 96%以上的英文单词基本上符合拼读规则)就基本上无需标注音标了,比如 “ichthyosaur” 这个单词,“ch” 的读音是/k/,“yo” 的读音是/ɪə/,“aur” 的读音是/ɔː/,重音在第一个音节 —— 其实,好像只需要标记一下重音所在音节就可以了。当然,有些人觉得应该在 “ch” 处标记上/k/也未尝不可,但总之,无需写下这么一长串:[‘ɪkθɪəsɔː]。少数情况下,遇到某个单词里的某个字母是不发音的 ——比如 “debt” 这个单词里的 “b” —— 那我就会直接用铅笔在那个字母上划一道,以便提醒自己,那个字母不发音。

20.音标学习资源

学习英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站的 Flash 教程《Guide to English Phonetc Symbols》 学习美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使用爱荷华大学的美国音标在线学习程序《 Phonetics: The Sound of American English》

21.划分音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能够把单词的发音正确地标记出来以便学习者正确地把它读出来。如果是这样,那么基于单词拼写的音节划分就不如基于音标拼写的划分有意义了。

作为英语学习者,对我们更有用的可能是基于音标拼写的音节划分方法。而基于音标拼写的音节划分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一个音节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元音。

常见的音节结构

有以下几种(以下单词都是单音节单词)

  • 元音:a /eɪ/, eye /aɪ/
  • 辅音+元音:tea /tiː/, bay /beɪ/
  • 辅音+辅音+元音:fly /flaɪ/, sky /skaɪ/
  • 元音+辅音:ebb /eb/, odd /ɔd/
  • 辅音+元音+辅音:beep /biːp/, big /bɪg/
  • 元音+辅音+辅音:east /iːst/,axe /æks/
  • 辅音+辅音+元音+辅音:stop /stɔp/, bleed /bliːd/
  • 辅音+元音+辅音+辅音:last /læst/, lapse /læps/
  • 辅音+辅音+元音+辅音+辅音:blast /blæst/, frost /frɔːst/
  • 而多音节单词,就用以上的模式去套,看看能够划分出多少个合乎以上模式的音节出来 —— 辅助原则很简单:多音节的单词,除了最后一个音节之外,基本上是以上 9 种之中的前 5 种居多。

强读弱读规律

掌握强读弱读规律,是使自己的语流变得自然的关键。

单独的音素发音尽管很重要,但显然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关注,比如现在正在讲的强读弱读规律。

24.某个单词被强读或者被弱读的时候,该单词的元音长短和重音所在(如果是多音节单词的话)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具体常见变化如下:

  • 如果一个单词被强读,那么这个单词中的: 长元音会被读的很清楚,并且足够长,甚至显得更长一些; 双元音会被读的很饱满,并且显得很有弹性; 落在重音上的短元音都会显得更长一些; 重音所在的音节可能带着不同的声调(平调、升调、降调)…… 重音所在的音节可能带着不同的音高(往往是 “高”、“中”、“低” 中的 “高”)……

  • 如果一个单词被弱读,那么这个单词中的: 长元音会变得短一些(几乎与短元音的长度相当); 重音音节会变得与非重音音节一样轻; 很多元音都会发生变化,向/ə/靠拢; 轻辅音/s/、/t/、/k/、/f/之后的元音/ə/可能会直接被省略掉; 整个单词所处的音高往往是 “高”、“中”、“低” 之中的 “低”,最多是 “中”……

24.大多数助动词、系动词、介词、连词、冠词、代词,都有两种发音形式:强读式、弱读式。以下是其中最常见最普及的强读式、弱读式对照列表。这些词的弱读形式在托福听力中都特别常见,比如,“our” 这个单词,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读成/ar/。

a: /eɪ/→/ə/ am: /æm/→/əm, m/ an: /æn/→/ən, n/ and: /ænd/→/ənd, nd, ən, n/ any: /’eni/→/ni/ are: /a:/→/ə/ as: /æs/→/əz/ at: /æt/→/ət/ but: /bʌt/→/bət/ can: /kæn/→/kən, kn, kŋ/ could: /kud/→/kəd, kd/ do: /duː/→/du, də, d/ does: /dʌz/→/dəz, z, s/ for: /fɔː/→/fə/ from: /frɔm/→/frəm, frm/ had: /hæd/→/həd, əd, d/ has: /hæz/→/həz, əz, z, s/ have: /hæv/→/həv, əv, v/ he: /hiː/→/hi, iː, i/ her: /həː/→/hə, əː, ə/ him: /him/→/im/ his: /hiz/→/iz/ I: /ai/→/aː, ə/ is: /iz/→/s, z/ many: /’meni/→/mni/ me: /miː/→/mi/ must: /mʌst/→/məst, məs/ my: /mai/→/mi/ of: /əv/→/əv, v, ə/ our: /ɑʊɚ/→/ar/ shall: /ʃæl/→/ʃəl, ʃl/ she: /ʃiː/→/ʃi/ should: /ʃud/→/ʃəd, ʃd, ʃt/ so: /səʊ/→/sə/ some: /sʌm/→/səm, sm/ such: /sʌʧ/→/səʧ/ than: /ðæn/→/ðən, ðn/ that: /ðæt/→/ðət/ the: /ði:/→/ði, ðə/ them: /ðem/→/ðəm, ðm, əm, m/ then: /ðen/→/ðən/ to: /tuː/→/tu, tə/ us: /us/→/əs/ was: /wɔz/→/wəz, wə/ we: /wiː/→/wi/ were: /wəː/→/wə/ when: /wen/→/wən/ will: /wil/→/əl, l/ would: /wud/→/wəd, əd, d/ you: /juː/→/ju/

精雕细琢/t/、/d/和/s/

中文中的[t]/[d]在发音的时候舌尖起始位置在哪里 —— 舌尖是先贴到牙齿上,然后离开,同时口腔中的气流振动。

  • /t/ : 英文中的/t/,在发音的时候,舌尖起始位置并不是在牙齿上,而是在上牙龈上 —— 牙齿与牙龈交界处上方一点点。所以,英文中的/t/与中文中的 [t]音色是不同的 —— 中文中的[t]更多一些对气流的阻塞。
  • /d/ : 而同样,英文中的/d/的舌尖起始位置也是在同样的位置上.
  • /s/ : 英文中的/s/舌尖起始位置不是贴着上牙齿。舌尖的起始位置与/t/、/d/大致相同,但是,并未顶到上牙龈上,而是略微留出一点空隙。再次,因为舌尖起始位置的不同,英文的/s/与中文的[s]有很大的不同。

辅音/l/

比如,“lawful”, “valuable”, “financial”, “still” 等等。这几个单词大多数学生会把它们分别读为/ˈlɔːfəu/、/ˈvæljəbəu/、/faɪˈnænʃəu/,和/ˈstɪəu/,每个词的结尾都会被他们读成字母 “o” 的发音。读这几个单词的时候,词尾基本上都是/əl/,而不是/əu/。读出/əu/的时候,舌头在口腔内是几乎没有任何动作的。然而,读/əl/的时候,舌头是有动作的。从发出/ə/这个音开始,舌尖就在往牙龈的方向移动,直至抵住牙龈才算是发音结束。这个舍位运动的不完整,或者干脆缺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把/əl/读成/əu/。

出这种错的重要的原因在于/l/这个音的准确发出是靠舌头在口腔内持续移动完成的。由于一切重要动作都是在口腔内完成,而舌头的运动方式从外部无法观察得到

很多中国学生实际上说不好的只有/l/处于音节尾部的情况。

先看看怎样才能把 “valuable experience” 读成录音中的样子。如果,valuable 这个单词词尾的/əl/结束的时候,舌尖位置不在牙龈上的话,那么为了读出录音中的 “连读” 效果,就需要重新启动舌尖的运动,于是听起来就非常笨拙。所以,读/əl/的时候,舌尖运动完整非常重要。进而,在运用前面讲过的关于 “停顿” 的知识,为了能够把重音所在的音节/ˈpɪ/读清楚,之前故意夸张点加进停顿。这样读:/ˌvæ-ljə-bə-liks-...-ˈpɪ-rɪəns/,在/liks/发音之后马上把嘴唇合上,稍等一会儿,然后稍微用点劲把/ˈpɪ/读出来,感觉就对了。多试几遍就肯定能够掌握。其实,上面句子中的 “you'll enjoy” 也是一样的机理。

如果,自我感觉还是非常生硬的话,那就是还有一处需要改进。之所以在改进了/l/发音结束时的舌尖位置之后连读依然别扭、生硬,通常是因为后一个单词的重音没有被清楚地重读。不妨在练习的时候,有意夸张地重读第二个单词的重读音节:

You'll_enjoy,valuable_experience

如果,以/l/结束的单词后面跟着的单词,第一个音节是被重读的,那么,就整个/l+元音/都会被重读,比如 “real audio”,会被读成/ri-ˈlɔ:-diəʊ/

再仔细听听以下这句话:

Professor Dodge will_act as a mentor to the tutors...(第1篇第9句)

如果说 “连读” 需要注意什么的话,就是相连的两个词汇中,第二个单词的重音音节一定要讲清楚(事实上,如果后面的单词不强读的话,也就自然不会产生连读效果,抑或即便产生了连读效果也没那么明显)。而为了把重音音节讲清楚,重音音节之前还可能要多少有点停顿才可以。

看到了吧?所谓连读,其实并不是故意连起来的,而是之前辅音的口腔运动完整的话,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 “连读” 的效果。甚至包括之后要讲解的所谓 “音变”,也都是同样的机理,不是故意而为之,而是自然而然才对。

掌握浊化

28.当/t/夹在两个元音之间的时候,/t/就会被浊化。

最明显的例子 city 这个单词,/t/前后都是元音,所以,读出来的时候,不再是/t/而是/t̬/(请注意 t 下小小的 “v” 字形符号 )。再比如,meet 这个单词,读作/miːt/,而加上 ing 之后,就是/ˈmiːt̬ɪŋ/——/t/变成了/t̪/,听起来很接近/d/的一个音。/t/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称为 “清辅音”,而/d/则是因为发音的时候有声带振动而被称为 “浊辅音”。 “it offers” 两个词之间发生了连读现象,于是,/t/被夹在两个元音之间;而 “that is” 中的/t/也是一样的道理;被浊化的/t̬/与/d/非常接近,因为舌尖起始位置是相同的,并且不再像/t/那样只有气流振动没有声带振动——/t̪/不仅有气流振动还有比/d/相对轻微一点的声带振动。只不过,/t̪/相对更加短促一些,感觉上更加具有弹性 —— 而事实上,直接把/t̪/读成/d/也是可以的,因为差别实在不大。

29.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这样的:当清辅音/t/夹在两个元音之间,前一个是重读元音,后一个是轻读元音时,/t/才会被浊化为/t̬/。

比如,“writer” 和 “rider”、“latter” 和 “ladder”、“petal” 和 “pedal” 听起来都差不多。所以,前文中 “opportunity” 的 “第二个 t”,以及 “tutoring” 中的 “第二个 t”,都没有被浊化。

30.在自然语流中,落在重音上的音节中,位于/s/后面的清辅音/t/、/k/、/p/、/ʧ/往往被浊化。

所以,“study” 读得像/sdʌdɪ/、“school” 读得像/sgu:l/、“experience” 读得像/ɪksˈbɪərəns/、“strive” 读得像/sʤaɪv/。然而,有时这些清辅音之前尽管有/s/但,这些辅音与后面的元音并未构成重音音节的时候,就不会被浊化。所以,“distance”, “costume”, “biscuit” 这些单词中/s/后面的辅音就不被浊化。当然,“coast” 这个单词中的/t/肯定不会被浊化。

掌握失爆

31.所谓的 “失爆”,并不是省略。实际上说话者的口腔内舌头的运动是完整的,/t/或者/d/结束的时候,舌尖还是要顶到牙龈的位置上(如下图所示),只不过,没有气流振动,于是听不到而已。

I hope you’ve all finished reading the assigned chapter on insurance — so that you’re prepared for our discussion today.

其中,“finished” 这个词末尾的 “ed” 由于跟在清辅音/sh/后面,所以原本应该读成/t/ ,但又由于后面紧跟着的单词是辅音开头的(“reading”),所以/t/就 “失爆” 了,于是听不到了;后面还有总计三处/t/或/d/产生失爆现象而听不到的情况

32.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因失爆而无法听到的/t/、/d/在语流中依然占据它们原本该拥有的长度。于是,“might be” 并不是读成/maibi:/而是/mai(-)bi:/,(-)的位置上,舌尖定在牙龈上,略作停顿,再发出/bi:/的声音。

You education majors might b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it because it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me teaching — that is, tutoring in math and English.(第1篇第4句)

33.可能产生失爆的辅音还有/p/、/b/、/k/、/g/。例如,下面的 “helps” 中的/p/,和 “looks” 中的/k/: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 (第1篇第3句) It looks good on your resume, too…(第1篇第倒数第3句)

34.攻克所谓的 “同化” ??

原文3.17节.攻克所谓的 “同化”

总结一下/t/

/t/是所有英语音素当中学生最需要时间精力去学习、老师最应该耐心解释说明的一个。

  • 英文/t/的舌尖起始位置与中文[t]不同,英文/t/的舌尖起始位置在牙龈上;
  • /t/如果被夹在两个元音之间(且之前的元音所在的音节是重音音节的话),那么要轻微浊化;
  • /t/在后面接着一个辅音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所谓的失爆现象;/d/也是如此;
  • 如果后面接的辅音是/s/,那么便要演化出/ts/的音;而/d/则演化出/dz/的音;
  • /d/在/p/和/sh/之后会被读成/t/;
  • /t + j/可能会变成/ʧ/;而/d + j/可能会变成/ʤ/(这就是所谓的同化现象)。

36.我们了解未知事物必须依赖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因为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鸿沟的唯一手段。而如果我们能够找得到可以用来探索未知的已知信息,却不加以运用,是相当不合理、不划算的。

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有时间就要看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为什么呢?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种)。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练习音调

37.我们讲英语的时候每个辅音每个元音都读得非常 “标准”,但是,如果声调不正确(或者说不是人家说熟悉的模式),那么就肯定听起来带着非常浓重的 “外国腔”。

声调很重要

38.我在教学生的时候,发现只需要让学生记住以下三个规律,就可以大大改善自然语流的质量:

  • 长元音,大多是 “一声”(没办法读成 “三声”);
  • 双元音,大多是 “四声” 或者 “二声”(很难读成 “一声”);
  • 短元音,几乎不可能是 “一声”(因为发成 “一声” 就成了长元音了)。

    以上只是基本规律,而非指导原则。所以,在跟读的时候,只能靠细心揣摩,认真记录,(记录倒也简单,在元音上方标记 “1”、“2”、“4”、“0” 即可,其中 “0” 代表 “轻声”)而后反复练习。其实很容易适应的,我差不多花十几分钟就能把这事儿说明白,而我很多的学生差不多花一下午的时间就能做到彻底熟练,而后就感觉一下子 “脱胎换骨”……

元音/ʌ/和/æ/

补充技巧:1) 可以使用读/ə/的方式读/ʌ/,只不过,/ʌ/要相对更加短促而已;2) 在读/ʌ/的时候,嘴唇张开的程度要比/ɑ/小很多。

不妨接着尝试练习一下以下单词的发音:

abduct
above
brunt
brush
budget
bump
bunk
bus
but
chuck
club
come
cover
crush
cut
deluxe
discuss
dump
exult
glutton
hull
hunt
hush
hut
love
lunch
mumble
nothing
ruffle
rummage
rush
slumber
slush
some
son
struggle
stubborn
stucco
study
stump
such
supper
trouble
under
until
up
upper
us
usher
wonder

/æ/的发音,原本就比较特殊,除了英语之外,很少有其他语言使用这个元音。另外,在美式英语中(托福听力中就是如此),很多/ɑ/的音,被读成/æ/,比如:“after”, “ask”, “glass”, “master”, “pass” 等等。 注意:/æ/这个音在用音标标注的时候,尽管后面没有跟着长音符号/ː/,但是,它的长度接近长元音的长度。

absolute
add
admiral
after
alcove
ambulance
ample
annual
answer
ant
anthem
apple
ask
baggage
bank
bashful
basket
bass
bat
bath
castle
cat
command
dance
disaster
fabric
frank
glass
grass
halfway
hand
handsome
lad
lamp
laugh
mad
man
mass
master
math
passage
pass
path
ram
rank
sad
sandwich
shatter
snack
tank
track
trap
wax

双元音

双元音本质上是由两个短元音构成,两个短元音之间通过运用小舌滑动连接起来。一般来讲,第一个元音要比第二个元音长一点。另外,双元音的构成决定了词汇中含有双元音的音节通常是重音所在的位置。

双元音中,/aɪ/、/eɪ/、/ɛɚ/、/ɪə/、/ɔɪ/在发音的时候,是没有嘴唇运动的,所有的动作只有小舌滑动。

以/aɪ/为例。读者可以这样练习:张开嘴唇(可以夸张一点,把嘴张得更大一些),读三遍/a/的音,每一遍都读得稍微长一点,升调,每一遍之间略微停顿;读三遍/a/之后,第四遍在嘴唇没有任何运动的情况下(即,依然保持张开的状态),仅靠小舌滑动读出/aɪ/,并且读成降调。感觉上,/a/要长一点,然后降调滑向/ɪ/ 请反复跟读这段录音【这段录音摘自 DAVID ALAN STERN 的语音教程,《The Sound and Style of American English》

/eɪ/、/ɛɚ/、/ɪə/、/ɔɪ/——这些双元音在发音的时候,其原理与/aɪ/是一模一样的,关键之处在于,他们在发音的时候,嘴唇是没有动作的。

??嘴唇不动发不出来 而/aʊ/、/əʊ/、/ʊə/,由于元音构成中有/ʊ/存在,所以嘴唇将不得不产生运动(唇形从大到小:/aʊ/、/əʊ/;从小到大:/ʊə/)。

其它辅音/θ/、/ð/、/v/、/ʒ/

42.实际上,读/θ/和/ð/这两个辅音的时候,舌尖起始位置应该是上排牙齿的内侧就可以了

43./v/ 其实,上排牙齿的齿尖只需要接触到下嘴唇内侧,只要比/w/多出一个气流阻塞的感觉就好了。

44./ʒ/ 其实这个音与中文拼音中的[zh]非常接近,只不过最重要的差别在于,中文中的[zh]读的时候前舌面起始位置贴在上牙堂上,而英文中的/ʒ/读的时候舌面起始位置与上牙堂之间还有略微一点点的距离。另外,英文的/ʒ/相对来看,声带振动更加明显一些。

只要把 “vision” 这个词读对了,就说明/v/和/ʒ/都过关了 —— 大不了再多练习一个 “revision。

45.练习小技巧

就是反过来用中文练(这个技巧之前就用过一次)。把下面这句话中的所有[zh]换成/ʒ/,反复练习。什么时候把这句话说得听起来与老外讲中文一样,那/ʒ/就算是练对了。

周志,你给我站直了!

音调(Pitch)

46.David Allen Stern 的理论,英语使用者最经常使用的自然语流模式是 “Step-up-and-step-down pattern”。

请细心分辨以上加重标记的词汇中的重音音节的音调(pitch):“Community”, “all”, “new”, “helps”。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

实战练习

分以下几个步骤一边反复听一边处理一下文本:

  • 一句话是不是一口气读完的,如果不是,在哪里有着明显或者不明显的停顿?
  • 分辨被强读的词都有那些?
  • 被强读的单词里,每个音节的声调分别是什么?
  • 哪一个被强读的单词带着明显相对更高的音调?
  • 被弱读的单词,其中的那些元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向/ə/靠拢?
  • 那些地方被连读了,前后各个音节的重音在哪儿
  • 有没有/t/、/k/、/p/之类的辅音失爆?另外,还有那些词尾的辅音(比如/d/、/g/、/b/等等)因后面跟着辅音开头的单词而只有停顿听不到声音? 有没有被浊化的/t/存在?

拿来托福听力考试录音文件,借助软件反复听每一句话,尝试着回答以上的各个问题,而后在文本上作出相应的记号 —— 把手中的文本标记成乐谱一样的东西,而后就可以刻意地模仿。

以下是对一篇完整的托福听力录音文本的分析记录: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Community” 被强读,并且/mju:/这个音节伴随着相对更高的音调;
“service is” 被连起来,听起来与 “service” 这个单词的复数 “services” 一样;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中,“important” 与 “component” 都被强读,“important” 中的/pɔ:/读 “一声”,词尾/t/失爆;“component” 中的/pəu/读 “四声”、/nənt/“二声”;“of” 与前面的 “component” 连读,并弱读为/əf/;
“here at our university” 中,原本的语流应为/ˈhɪə-æt-auə-juniˈvə:siti/;最终,“here” 被强读了,“四声”;“university” 被强读,其中/və:/为 “一声”;at 被弱读为/ət/;“our” 也被弱读,变得很短,/auə/;而 “at” 中的 /ə/,由于前面被强读的单词 “here” 就是以/ə/结尾的,所以被同化了(或理解为 “被省略了” 也未尝不可),而 “at” 中的/t/,前面是元音(/ə/),后面跟着的也是元音(/auə/),于是这个/t/被浊化了。最终,整个气群听起来是这样的:/ˈhɪə-dauə-juniˈvə:siti/。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encourage” 读成/inˌkəˌri:ʤ/;其中/ri:ʤ/“一声”;
“all” 被强读,“二声”;
“to” 被弱读,几乎成了/t/;
“volunteer”,词尾的重音/tɪə/被拉得很长;
“for at least” 中的两个/t/都失爆了;“for” 被弱读成/fɚ/;
“one” 被强读,“四声”;
“community activity” 被弱读,所有长元音都变短了,两处词尾的/iti/都读成相当于/ədɪ/(这里的/d/代表浊化了的/t/)
“before” 被强读,“四声”;
“they” 被弱读成/ðɪ/,甚至都接近于/ð/;
“graduate” 被强调,“四声”。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

“new” 被强读,“二声”,并伴着相对更高的音调;
“program” 中,/pəu/为 “四声”,而/græm/为 “一声”,略微拖长;
“called” 强读,拉长,“一声”;
“One on One”,第二个 “One” 被强读,“四声”;之前的 “One on” 两个词连读;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中的 “helps elementary” 连读的非常明显 —— 因为 “elementary” 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help” 中的 “p” 失爆;读的技巧在于,读到/help /时,读完/hel/之后就把嘴唇闭上,稍微停顿(练习的时候可以夸张地停顿长达两三秒),而后直接张开嘴唇读/ˈselɪ-men-təri/(第一个音节读成 “二声”);另外,help 这个词有相对更高的声调;
“who’ve fallen behind”,“who’ve” 中的/v/,由于后面跟着的是相同唇形的/f/,所以听不到发音,但只是没有气流振动而已,该音的长度依然保持,所以听起来 “who” 之后有点停顿,而后才读出出 “二声” 的 “fallen”;“behind” 强读,“四声”。
You education majors might b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it because it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me teaching — that is, tutoring in math and English.

“You” 读成 “二声”;
“education” 中的重音音节/kei/伴随着更高的音调;
“might” 词尾的/t/失爆;
“especially” 强读,伴随着更高的音调;
“interested in it” 末尾的/t/,口腔动作完整,但没有气流振动,感觉像切音;
“it offers” 中的/t/夹在两个原因之间,所以,浊化;“offer”“二声”;
“teaching” 被强读,“一声”;
“that is” 中的/t/浊化;
“tutoring” 强读,“四声”;
“and English” 连读,“English” 被强读,“四声”;
You’d have to volunteer two hours a week for one semester.

“You’d have to” 读成/ju-dæf-tu/
“volunteer” 尾音拉长,“一声”;
“two” 强读、“四声”;
“for” 弱读为/fɚ/
“one” 强读,“四声”;
You can choose to help a child with math, English, or both.

“can” 被弱读成/kən/
“choose”、“help”、“child”、“math”、“English”,全部为 “二声”;
“or” 与 “both” 都被强读、“or” 为 “二声”,“both” 为 “四声”;
Half-hour lessons are fine, so you could do a half hour of each subject two days a week.

“Half”,/hæf/,被强读,“二声”;
“fine”,被强读,“四声”
“half” 与 “each” 都被强读、“二声”
“two” 被强读、“一声”
“week” 被强读、“四声”
Professor Dodge will act as a mentor to the tutors

“will act” 连读,“will” 弱读为/wəl/,“act” 强读,“一声”:/wə-ˈlæ(k)t/,其中的/k/失爆;
“mentor”,被强读
“tutors” 被强读、“四声”
– he’ll be available to help you with lesson plans or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activities.

“with lesson plans”,“with” 弱读为/wəð/,由于后面紧跟辅音/l/,所以,/ð/听不到,但停顿依然存在;
“or to offer”,“to” 中的/t/浊化,听起来与/d/接近;
He has office hours every Tuesday and Thursday afternoon.

第一个意群到 “hours” 结束,“hours”,“二声”;
“Tuesday and Thursday afternoon”,除了 “and” 之外均被强读。
You can sign up for the program with him and begin the tutoring next week.

“can” 被弱读成/kən/;
“sign up” 中的/p/,口型做完之后(即,把嘴唇闭上之后)不再张嘴送气,而是停顿一下之后,直接开始说后面的 “for”;
“with him”,大概读成/wɪ-zɪm/,“him” 中的/h/不发音。语音教程中说这是 “击穿” 现象;因为我看到学生太容易把握这一点,所以也就没有单独讲解/h/的这个特征。
I’m sure you’ll enjoy this community service and you’ll gain valuabl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这句话读得很有弹性,“I’m”、“sure”、“enjoy”、“valuable”、“same”、“time”,均被强读
“you’ll enjoy”、“valuable experience”,两处/l + e/的连读。
It looks good on your resume, too — showing that you’ve had experience with children and that you care about your community.

“looks good” 中的/k/只有细微停顿没有声音;
“resume”,“re” 为 “四声”,/meɪ/为 “二声”;
“too”“四声”。
“children” 之后有个明显的停顿;这个词与之前曾经讲过的 “program” 一样,是第一个音节 “四声”,第二个音节 “一声”;
“and” 被强读,“四声”;
“care about” 连读。
If you’d like to sign up, or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top by Professor Dodge’s office this week.

“you’d like to” 中的/d/没有声音、甚至连停顿都没有;
“sign up”,读完/saɪ-nʌ/之后闭上嘴唇,略作停顿,直接开口读 “or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读得很快);
“Dodge” 加上所属格 “’s” 之后,整体读/dɔ-ʤɜs/

Chapter4 朗读

1.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

2.单词组合在一起之后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不是字面的含义,比如 “strike home”、“even Steven”、“paint the town red” 等等。完全不明白倒也罢了,有时真实的意思与直观的感觉恰恰相反就很难办,比如,“birds of prey”,只认识 “prey” 这个单词的学生没有专门查过词典的话,很可能把这个词组理解为 “被捕食的鸟”,而正确的含义却是 “食肉鸟、猛禽”

3.之所以朗读是提高 “理解能力” 的最基本方法,是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即意味着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 “拆解” 与 “重组” 的过程

4.这几乎是铁律:儿时的文字训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5.事实上,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有人肯斩钉截铁地说出来就会有人(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相信。每天遇到的这种例子还少吗?

6.而这些 “快速阅读” 建议基本上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它们解决的都是输入速度问题而已,而不是输入之后的理解速度问题。输入的速度再快,理解速度跟不上,又于事何补?有的时候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脑子里明明想着要提高 “阅读理解速度”,而实际 “阅读” 中却只关心 “速度” 而干脆忽略 “理解” 的重要呢?

7.只看到表象,从未深入实质,是一切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源。阅读理解速度的瓶颈在于理解速度,而绝非输入速度。

8.类似 TOEFL 这种语言能力测试,应试者只需要做到 “理解速度” 与 “朗读速度” 相当,那么在考场上的时间就相当富裕了(而 SAT、GRE、GMAT 这几种考试对理解速度的要求相对来看就高出许多)。既然朗读训练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那么,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有效训练手段

9.大量的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不必专门练习 “听力”。

10.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说得出,就能听得懂 —— 不管是哪一种语言。所以,只需要练说,而没必要专门练听。

听写训练几乎是最浪费时间最无效果的所谓方法了。

关于 “听写” 训练为什么无效,其实只需要用两句话(尽管可能不雅)就可以解释清楚:1) 听不懂写个屁嘛!2) 听得懂写个屁嘛!这么简单的事实,根本不用 “争议”。

11.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和 Reading Comprehension 一样,重点更在于 Comprehension,而非仅仅在于 Listening 或者 Reading。

用耳朵听进来的东西,最终要理解了才可以,否则就没有意义。而所谓的 “练听力” 本质上来看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12.朗读训练会不知不觉地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记忆力。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我们最终都要能够做到用那一门语言自如地记忆篇章、转述大意。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能力,记忆力。学英语的时候,那就是英文记忆力。我在面试英文教师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求他们做一件事:随便背诵一段曾经熟读的篇章。换你是我,很快就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会迅速地过滤掉大多数应聘者

13.现在的托福考试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无论是哪一个部分,都需要考试者拥有足够的英语记忆能力才能够获得高分。

14.所谓的 “综合测试” 考核的一项重要能力是 “准确、全面的细节复述能力”,没有基本的记忆力,复述从何谈起?

15.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同一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背下来。这是因为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 理解了之后就很容易记忆。而大量朗读不同的文章,实际上会有很多类似的 “模式” 在反复重复,于是,我们也相当于在不停地往我们的记忆库里潜移默化地保存信息。

16.一个人的记忆力同样也会影响他的理解能力。之前读过的信息如果记不住的话,就无法与后继输入的信息联系起来。信息之间无法建立足够的联系,那么就很难被理解。所以,记忆力的提高促进理解力的加强,同时,理解力的发展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记忆力就是这样:记住的东西越多,记得住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他现有的记忆力。而理解力也是如此,已经理解的东西越多,能够进一步理解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的理解力的发展空间同样取决于他现有的理解力。

17.母语使用者知道关于自己母语的很多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 往往被不知所以然的人称之为 “母语直觉”。而这样的知识的获得某种意义上只能靠 “大量应用” 以及 “日积月累”。而朗读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更可能只能在缺乏环境的情况下训练自己的语言模式识别能力。于是,朗读就几乎成了唯一可依赖的手段。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很多 “模式” 就会不由自主地刻在脑子里,慢慢转化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 那种我们的英语老师常常闪烁其词的 “语感” 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大多数人(少数语言学教授除外)只能清楚地说出 “important” 与 “essential” 之间的区别是程度上的差异,即,“essential” 相当于 “very important”。“essential” 这个单词有个特征 —— 它所修饰的通常不是人 —— 就是大多数人说不出来的了。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可能会说 “He is an important teacher in my life.”,但轻易不会说 “He is an essential teacher in my life.”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却常常犯这样的 “错误”。

Chapter 5 词典

1.有的时候我非常奇怪为什么那么多(好像至少超过 90%)的人放着最有效却无成本的学习方法(朗读、查词典)不用,一次又一次地浪费大块的时间和大把的金钱却又义无反顾地再去报另外一个所谓的培训班呢?

2.阅读理解的过程 —— 那个过程里应该有苦恼、迷失、无助、慌张(人人都讨厌这些)和恍然大悟(人人都想只要这个)

3.“flip burgers” 是个短语,意思是 “to do work that does not pay well, esp. at a cheap restaurant. Instead of playing baseball, the boys might be flipping burgers and earning a little cash.”。于是,那句话应该这样理解(或翻译):“所做的工作薪水低一点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这样的工作可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这句话的原文是:“Flipping burgers is not beneath your dignity. Your grandparents had a different word for burger flipping; they called it opportunity.”

4.望文生义是最大的阅读理解障碍,甚至可以算作是一种总有一天会变成 “disease” 的 “condition”。望文生义的根源第一个是懒,第二个是自以为是,第三个是既懒又自以为是而产生、又恰恰因为既懒又自以为是而难以克服的自我局限。

“journeyman” 的意思是 “学徒期满的职工, 熟练工人”。有一个 20 世纪福克斯拍摄的剧集 “Journeyman (2007)” 被译作 “时间旅者” 勉强凑合,因为故事是讲时间旅行的,但是也不太算太恰当 —— 因为其实那剧集的名字是个双关,“journeyman” 的另外一个意思是 “熟手:有经历、有能力但很普通的工人”,暗指主人公很有能力。

《Man from Earth (2007)》,被中译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也是不查词典带来的结果。“Earth” 要是表示 “地球” 的意思,前面应该有一个定冠词 “the” 才对,所以,这里的 “earth” 肯定不是指 “地球”,那是什么呢?查查词典就知道,“earth” 还有一个意思是 “洞、穴”。根据剧情来看,“Man from Earth” 大致应该等同于 “Cave Man”。

  1. “strike home” 是个词组,意思是 “击中要害”

    I would rather chance my personal vision of the truth striking home here and there in the chaos of publication that exists than attempt to filter it through a few sets of official, honorable, and public-spirited scrutinizers.

6.《金山词霸》从来都不是令人满意的产品,但确实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其中最受用的是它的 “词组自动识别” ,于是养成了经常用鼠标扫一遍读过的文章的习惯;这些年,因此受益无穷

word妙用

MS Word 2007 的 “鼠标取词” 功能 MS Word 2007 的 “词典面板” MS Word 2007 的 “同近义辞典”(Thesaurus) MS Word 2007 的 “英语助手” 为 MS Word 2007 设置单词朗读功能 用 Word 2007 为自己定制阅读文章词汇列表 附录:我的常用宏代码

8.字典推荐

  • Merriam-Webster 2.5

Merriam-Webster 电子版的 “真人发音”,是我个人认为目前可以找到的所有电子版词典中制作最为精良的 —— 发音最清晰(准确当然不用提),音量最稳定。音标,向来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难点之一,可是,有了 “真人发音” 的电子词典之后,哪怕不懂音标也无所谓了。

  • 柯林斯(Collins) 3.0

英语词典是英语学习者必备的一部词典。柯林斯的释义方式是最适合英语学习者使用的。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的全文电子版。这本书的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也是我最推崇的语法书之一。 这是唯一一本我个人认为值得平时闲着没事就拿着印刷版翻翻看的词典 —— 当然电子版也一样。

  • 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这是唯一一本我个人认为值得平时闲着没事就拿着印刷版翻翻看的词典 —— 当然电子版也一样。 Oxford Phrasebuilder Genie 这个软件包含两个重要的词典,一个是《牛津高级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另外一个则是目前几乎找不到任何其它替代的这本《牛津搭配词典》(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9.清楚地理解每一个遇到过的概念(管它是中文还是英文),是最为省时间高效率的生活方式。注意,这个习惯不仅仅影响学习,而事实上,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因为人毕竟是必须依赖思考才能做出决定的动物。而每一次决定、每一次判断,都依赖对过往存储在自己脑中的各种各样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的概念的有效处理。不知道 “double blind test” 这个概念的人,可能被庸医误诊却不自知,不知道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的人,很难摆脱自以为是的习惯,总是因 “我是出于好意” 而好心办坏事……

遇到弄不明白 “爱情” 与 “婚姻” 不是一回事儿的异性,最好敬而远之,否则痛苦的一生 “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遇到搞不清 “政府” 与 “国家” 之间区别的人,轻易不要与之沟通,否则你可能会因此发现麻烦不断祸患无穷……
不知道 “目标” 与 “计划” 并非一回事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可能会因为 “死守计划”(Stick to the plan)而最终无法达成目标……
没搞清楚 “科学” 与 “科普” 与 “科普作者” 之间相去甚远的人们会骂来骂去 —— 手段比泼妇还不科学……
不知道 “上学” 和 “学习” 不是一回事儿的人,其中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有博士学位就瞧不起中专毕业的人;反过来,另外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只有中专文凭而憎恨那些有博士学位的人……
不知道 “一个人” 和 “一个人的看法” 之间的区别的人,要么可能迷信权威,要么可能把自己当作绝对权威……
不知道 “Action” 和 “Reaction” 之间的差异的人,弄不好一辈子都是周遭环境的奴隶而已却又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
很多学生讨厌历史课,其实只不过是没弄明白 “历史” 与 “历史书” 之间的重要差异……

10.我常常告诫学生应该经常查询百科,因为它是普通人用来构建概念体系的最基础工具。遇到任何不太了解的概念就到百科上查一查,而后做点笔记,是一生的好习惯。我推荐给学生使用的只有一个,就是Wikipedia。

Chapter6 语法

1.语法学习很难看到直接受益。人们大多不喜欢不直接的东西。根源又在于人天生短视。这并不丢人,因为这是基因决定的:因为短视其实是人类的本性,所以,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左右。

2.绝大多数人把自己的糟糕表现归咎于诸如心理素质不好、发挥太差、准备不充分之类听起来相对 “冠冕堂皇” 得多的理由,而回避自己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彻底不及格的事实:语法和思维能力。

3.仅凭直觉就知道大多 “理科生” 的所谓优越感是自以为是的幻觉而已。到了微积分和概率统计,数学才真正妙趣横生。因为这个时候,数学已经开始处理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 生活的关键本质就在于其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4.任何自然语言的语法总是由许多的充满例外的规则构成。这个事实是造成许多第二语言习得者对语法憎恨或者厌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种憎恨和厌恶,实际上是 “头脑简单”、“思考粗暴”、“天真幼稚” 的表现。

5.学英语或者干脆直接用英语没有什么捷径,但肯定有窍门。重要的窍门之一就是保持耐心。这么说太笼统。重要的是,凭什么保持耐心呢?凭了解,透彻的了解。

语法书推荐

  • 《朗文英语语法》和《朗文高级英语语法参考及练习》

作者是路易斯•亚历山大,

  • 《剑桥中级英语语法》

作者 Raymond Murph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本书的原版书名叫《English Grammar in Use》

  • Collins COBUILD 英语语法大全

其实原本这本书的英文名字非常朴素,叫《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商务印书馆)。不知道为什么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加上了个非常没有必要的字眼 “大全” —— 就好像美女不小心身上沾上了廉价香水一样让人无可奈何 更加关注 “语用”。这本语法书是 “以功能为导向” 的,而不仅仅是过去那种 “以规则为导向” 的。不再像过去的语法书一样 “从负面定义正面”。过去的语法书总是不得已地更加关注 “你不能怎么怎么样”;而在这本语法书中,读者更多地看到这样的建议 —— “如果你要 …… 那么你可以……”。即,这本语法书更多地从正面定义正面 —— 这是语法学界一个重要的进步(要有海量语料库作为根基才能如此发展)。

  • COLLINS COBUILD 英语语法系列

其中的每一本都是英语老师必备的语法书(我个人认为),而学生如果真的想把英语学好,多花点时间也绝对是值得的。我自己的印象中,《隐喻》与《连词》对我影响最大

6.做替换练习是掌握语法知识的最有效方法。

比如,你在书里看到这样一个句子:“I’ve lost my key.” 你可能会发现,同样意思的话,让你说,你可能就会说成 “I lost my key”,甚至,如果语法知识不扎实的话,可能会说成 “I lose my key.” —— 即,这是个你需要学习的语法点。这时候,“现在完成时” 这个中文词组对你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就算你理解并记住了这个词组又怎么样呢?

7.我见过最多的,也最可悲的是那些人—— 他们永远不相信自己所有的问题就出在自己从来都不肯耐心把最基础的东西弄清楚弄明白。

8.如果一个人学会查词典,学会查语法书,再肯于多查几部词典、多查几本语法书,他基本上就具备在中国的任何一所民办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的基本素质了。

9.学习外语的真正难点在于母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非一一对应之处。两种语言重合、一一对应的部分,是容易学会的。

“Who could’ve considered such a possibility?” 这个英文句子中,是用 “could have done” 的形式在疑问句中表达中文副词 “居然” 的含义的 —— 而非汉英辞典里给出的 “actually” 和 “virtually” “请问,这个座位有人么?” 对应的不是 “Please ask, is there anyone at this seat?”,而是 “Excuse me, is this seat taken?”;“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不是 “If I didn’t remember wrong, …”,而可能是 “If my memory serves, …” 有这么一个句子我曾印象深刻:“The impact that technologies have had on our daily life and society in general, is undeniable.” 这是大学英语精读教材里某一篇文章中的句子。我当时愣了一下,想,要是让我来表达 “什么什么的影响”,很可能用的就是 “the influence of 什么什么”,而不是用 “impact” 这个词,也不会用一个从句,更不会用那么个时态 —— 想想是有道理的,这位作者在表达的是:“一直以来,技术对 …… 的影响”,其中的 “一直以来”,是用现在完成时表达的。也就是说,这句话里有很多对于我来说,英语与母语非一一对应的地方。

于是,我就拿出我的惯用伎俩:

把这个于我来讲 “非一一对应” 的句子做个标记;
把它摘抄到笔记本上;
再想想这个句子能否当作替换练习模板 —— 即,看看我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变成这样一个 “填空” 句型:
The impact that _____ have/has had on _____ , is undeniable. 之后,我就可以不停地用这个“模板”造句了:

The impact that the internet has had on every respect of our daily life, is undeniable.
The impact that parents and their attitudes have had on their 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s undeniable.
The impact that one’s early education has had on his or her later life, is undeniable.
…

通读语法书的方法

逐页浏览; 仔细阅读每一个例句(而那些语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记住倒在其次); 判断这个例句的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是否相当地 “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则做出标记(要是有 “呀,让我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这样了!” 的念头的话,就应该做标记了); 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把这类句子摘录出来,做成替换练习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直至熟练; 继续浏览; 通读一遍之后,如此这般再反复几次……

那些语法概念并非不重要,只不过我们并不需要像患了强迫症一般非要一次就把它们全部彻底搞定。在反复的浏览过程中,那些曾经艰涩的概念大多都会潜移默化地被吸收,不再那么难缠。

chapter7 精读

1.找来好书硬啃,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最快、最见成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 尤其在 audiobook 如此丰富的今天,因为我坚信朗读是获得一切语言能力的最根本手段

我从不 “泛读”,因为我觉得一本 “翻翻” 就可以了的书是不值得去读的。我总觉得 “泛读” 只有一种用处:用来粗略地判断拿在手中的书质量如何。 我总是慨叹 “Google + Wikipedia + English = Almost Everything”

2.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读书的最大惊喜往往来自反复阅读中的 “偶然” 发现。阅读会刺激思考,思考进而会改变阅读的质量,两者会相辅相成,相生却永不相克。

这个过程中几乎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多巴胺的分泌,难怪中国古人说 “书中自有颜如玉”,外国人说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

3.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模糊处理的变体,叫做 “模式拼接”。当我们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 —— 并且还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有些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使用这种功能。比如,你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过一会儿,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就开始自动启动了:天花板上原本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几个斑点、纹理开始变得 “有意义” 起来,比如,你好像看到了一张人脸,或者别的图案什么的……

为什么那么多做错题目(实际上那些题目非常直观,只要真的读懂了文章,那题目不可能做错)的学生坚信自己读懂了文章。他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读懂,他们只能读懂文章中的某些部分,而另外一些部分他们读不懂。然而,那些读懂了的部分就好像是天花板上原本无意义的斑点一样,在这些学生不知不觉启动自己的 “模式拼接” 能力之后,变成了貌似有意义的模式 —— 其实是在调用这些学生过往曾经存储过的某些模式;而这些模式实际上他们正在阅读的文章的真实内容无关,甚至干脆相左。于是,他们 “觉得看懂了文章”,实际上看到的却是 “另外一个鬼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对题目?!

精读的方法

  • 我们读进来第一句话(标识为 S1)的时候,任务只有一个,“这句话在再说什么?”(What does S1 mean?表示为 M1)
  • 读进来第二句话(S2)的时候,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仅要搞清楚 M2,还要搞清楚 M1 和 M2 之间的关系(标识为 R1&2)—— 这是竟然有很多人从来不做的事情。 ``` M1 和 M2 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M1 被 M2 支持。这时,M2 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 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方式、手段、步骤) M1 与 M2 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M1 与 M2 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 ```

M1、M2、R1~2 都已知,那么即意味着说真正的 “阅读理解” 就已经全部完成。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能够概括出第一段的大意(标记为 MP1 ),然后还要再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标记为 MP2),最后还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间的关系(标记为 RP1~2)—— 这就是更多人坚决不做的事情了 —— 而后又是解方程式了……

道理都已经清楚了(我有的时候很奇怪我究竟是如何运用这样的简单的认知就成了所谓的老师的?),之后就是平时练习的步骤了。

  •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 —— 查词典,查语法书,甚至去查 Google。“自己动手” 比 “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 —— 概括。
  •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多 —— 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 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 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 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其实,无论哪一种考试,拿来真题,如此处理 50 篇左右的文章,就基本上所向披靡了。

4.市面上各种各样关于 “快速阅读” 的神话,其实都非常不靠谱。我不相信那种靠改变眼球运动方式提高阅读速度的理论,因为速度的瓶颈根本就不在于 “输入方式”,而在于 “理解能力”。

5.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读书多的人读书快。尽管好像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句话的反方向:那是 “因为读书快所以才读书多”。

6.人大多都如此,都想要自己配不上的东西 —— 这是他们的本质,也是他们最终不快乐的根源。当然,他们把这种莫名其妙的行为称之为 “追求”,并且对这个词有着特殊而又浓厚的情感。肤浅的实用主义者对英语的兴趣,就好像是一个不懂工程的人对工具的兴趣一样无聊。

任何语言文字都有它自己固有的独特之处,都有它独特美丽的根源。然而最终,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述、记录、交流思想的。如果有什么真正美丽或者更加美丽的话,是思想,而不是语言文字本身。美丽的思想,用任何语言表达都美丽

7.Randy Pausch博士在他的 “The Last Lecture” 中说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8.小说《西游记》生动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文字传播极为困难的时代,获取知识有多么地辛苦。

9.在这样的时代里,“阅读” 突破了个体的 “体验” 或者单纯的 “试错” 的种种局限。“体验” 往往只能局限于自己,而 “试错” 局限于自己的阅历。然而,通过 “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 “体验” 和 “试错” 结果(即所谓的 “经验”)。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不用说可以跨越种族和国度 —— 文字翻译工具越来越先进,而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数也在不停地增加。

google books

自定义搜索引擎 Google CSE

chapter8 叮嘱

1.逻辑应该是所有生物中人类所特有的得之不易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生活中运用逻辑时所要面对的是 “不确定性”、“复杂性”。

2.追求逻辑上的准确所有的挑战基本上都来自于一个人是否勇于面对 “不确定性” 与 “复杂性”。

3.说理类文章的文字最好 “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但是所有希望自己的思考结果能够有效表达的人都最好牢记这十个字的标准 —— 仅仅十个字而已,却已经足够。

4.有效表达只是最基本的层次,有效沟通才是真正的目标。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已非易事,从反对自己观点之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难上加难。但如若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做一个好的听众、好的读者.输出取决于输入,是不变的真理;不吃草的话牛是挤不出奶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说服,更多是为了获取反馈。沟通的技巧最重要的只有一个:不要认为自己与自己的观点是一回事儿。做到这点,就很容易看到种种反馈之中的宝贵之处。

5.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改出来的。作者写字就好像司机开车一样。司机要积累到一定的驾驶里程,才可能遇到所有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于是终究有一天经验足够到有可能回避一切危险。作者也一样,写字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知道文字的种种属性 —— 不大可能通过某一本写作教程就理解所有文字的属性。不仅要多写,还要为了写好而做更多的功课,这是良性循环的起点。

6.获得知识 -> 逻辑思考 -> 沟通技巧

一个方面的技巧是应该最先打磨的 —— 获得知识的技巧:从观察到聆听,从阅读到反刍,从读书到笔记,从使用图书馆到使用搜索引擎,一切获得知识的手段需要技巧,并且还需要不停地打磨这些基本技巧。其次是逻辑思考的技巧,再次之是沟通的技巧。这三项是应该排在其他技巧之前,因为打磨任何一项技巧都需要时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划分轻重而为之。

7.看电影学英语,不推荐。若要请下载字幕 ““电影名 发行年份 English subtitle””

字幕有很多种格式,建议只下载 “srt” 格式的英文字幕,因为这种格式的字幕可以直接用记事本程序打开(这种文件本身就是文本文件)。 The West Wing 是将一帮精英如何运营美国白宫的,所以,其中的台词质量词藻华丽,句式精彩,逻辑精巧,难度颇高。私下推荐给一些学生看过,结果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感兴趣,大多数人其实只不过是 “图个乐” 而已

8.我希望所有的人再也不要把自己当作初学者。掌握一门外语没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花点功夫罢了。 在外语习得这件事情上,可以肯定,基本上所有的玻璃顶都是自己设置的。认为自己是 “初学者” 的害处在于,一旦如此认定,接下来的一切无能都是理所应当的:“我是初学者,听不懂才是正常的……”、“我是初学者,读不懂不奇怪……”、“我是初学者,肯定说不好……” 这些想法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合理,乃至于不知不觉之间,就被这种想法所牵制,结果就是:一辈子都是初学者。

Reference

Github:人人都能用英语